試想:一個沒有記憶的世界
試想像,一個無記憶的世界會是如何?
UNESCO世界記憶工程2008年在澳洲舉辦以探討文獻遺產為主題的國際會議,那次會議,喚起了我對澳門小城歷史文獻重要價值的思考。UNESCO啟動“世界記憶工程”,關注保護檔案、典籍、口述歷史等史料,同時設立了《世界記憶名錄》,讓有價值的文獻遺產列入《名錄》,就如大家都可能留意到國家在2015年10月申報將《南京大屠殺檔案》成功列入了《世界記憶名錄》。
我和我們澳門文獻信息學會團隊與UNESCO記憶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, 這裡有宗教文獻、中文古籍、葡文古籍、早期報刊、檔案史料等等,非常豐富,見證了澳門與世界的發展。
都市的進化過程也是對文物古蹟及歷史文化破壞的過程,但發展變遷卻又總是難免的。面對環境急劇變化,人們都努力追尋昔人回憶,希冀精神世界得到充實。因我們都需要群體的認同,記憶幫助我們找到精神的家園。所以,為了使人類記憶更加完整,開展記錄歷史記憶的工作也很重要,因為眼前的文物古蹟或者生活場景,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。
世界記憶工程與澳門有何關係呢? 評審《名錄》的標準依據是什麼?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,我們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於2016年申報“澳門功德林檔案文獻(1645–1980)”列入了 UNESCO亞太區《世界記憶名錄》的歷程。
人生充滿着許多的偶然,也許是必然。大約十五年前,我陪媽媽到功德林參拜,無意中走進了寺院的藏經閣,簡直呆住了。當時我正在攻讀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,主修文獻學。沒有想到我幾乎走遍了澳門各大少寺廟沒有所獲,卻在這門禁深鎖、內斂的寺院中找到了寶藏。當中館藏著自明末到民國的典籍,有經書、信函、手稿、照片等等,讓我著迷。這次偶遇,或者就是奇妙的天意。
即使完成博士論文後,我也沒停止對這座寺院的好奇和探索,上天也讓我一步步地進入了她的歷史軌跡。偶然的一天,在澳門收藏家吳利勳先生的藏品中,找到了一套四卷的《曲江張氏族譜》,在發黃的典籍中看家族中人張壽波與澳門功德林的關係及一段歷史。簡直如獲至寶,連夜翻閱,讓我開心許久。隨後慢慢地,在寺院住持戒晟法師的協助下,挖掘出一箱箱的寶物,漸漸揭開了功德林神秘的面紗。
民國之初,這裡是張家的念佛道場。張家,指的是張壽波,也就是著名的觀本法師,他是近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的十大弟子之一,也是寺院的關鍵人物。而當時得到佛學大師、文化名人、社會賢達支持,創辦了功德林,成為港澳台地區首家女眾佛學院,並為民國年間有識之士搭建了推動進步思想的平台。
翻閱發黃的文獻,足見寺院有着無可比擬的歷史。有梁啟超寫給觀本法師的親筆函,當年他們一同參與公車上書、在日本辦學,推動華人教學。信函中他們談教育,話家常,也提到梁思成,可見他們關係密切。藏經閣中還有竺摩法師、冶開和尚、朝林老和尚、虛雲老和尚、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、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及其家族的史料。
對於追尋歷史的人來說,這些的發現比什麼都重要,喜悅無法言喻。仿佛看見以往的日出日落,聽到縈迴的梵音,感受到有識之士在推動佛教傳播、提升女性地位的熱情。由於辦學,藏經閣內保留了名人書畫、信函、佛教古籍還有珍貴的“貝葉經”。
於是,我們團隊計劃將文獻申報列入UNESCO《世界記憶名錄》,但這條路並不平坦。根據評審標準,文獻必須具有真確性,文獻遺產形成的背景、它的來源和形成要具可靠依據。另外,很重要的就是文獻的世界意義,例如文獻遺產具有獨特和不能替代的價值、在某一時期和地域造成巨大影響,或者在地區上產生了跨國家的文化交流、在人類歷史上是否產生具大影響,文獻的內容不論是正面或負面。還有,就是文獻的普世價值,如涉及的人物、時間、地點、主題和題材、載體和樣式。而其他因素包括: 文獻是否稀有?是否完整保存?保護的環境?以及如何管理與利用等等
於是我們反覆研究,其文獻遺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女子佛學院,對於當時社會提升女子地位非常重要,而且是世界共同關注的議題。除了填寫厚厚的申請報告,我們還要全面整理相關的資料,包括編目、分類,以及對每一類文獻進行著錄。大家都利用工餘時間鉆進古書中,由於對於佛教經典認知有限,幸好得到寺院中法師的幫忙。
時間緊迫,我們發現,那兩千多片的“貝葉經”上面刻了滿滿的文字,但我們都不認識,於是邀請各方專家鑑定。原來是緬甸經文,推斷是觀本法師曾遊歷南洋群島,並且在緬甸大金塔參禮半年,很可能是他帶回來的。最後要說服評委,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在2016年親赴UNESCO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區委員會會議,詳細介紹了這些內容,幸好,關關難過關關過,最終順利通過。
申報《名錄》的過程可追尋塵封的澳門故事,就如穿越時空般有趣,呈現片片昔日的場景、人與事。當然,要感謝我們不辭勞苦的團隊、澳門基金會、澳門文化局、特區政府以及對我們信任的教會和寺院。
澳門近年急速發展,如何確立自身的文化,通過認同而找到歸屬感,這是我們要面對的急切課題。有幸因著社會進步和科技昌明,在加速城市改變的同時也在技術上讓這失落的遺憾得以彌補。
澳門基金會啟動的“澳門記憶”項目,以科學和現代化的技術建立一個城市的整體記憶系統,使澳門的文化古蹟、人文景觀、生活場景、檔案史料,透過巨型的網絡庫有序地組織一整個體系,以文字、音頻、影像、圖片等等方式儲存及展示,並可世代相傳,作為研究澳門和瞭解城市人、物、事、景、情的重要依據,還可每天重溫“當年今日”。這些構想和作為,有賴大家共同參與填補歷史空白。
倘若一個城市或國家失去了歷史的承載,沒有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,就如同一個僵化的軀殼。記憶需要共同構建,只有明確自身的文化,城市才有靈魂,生活於此的人才有根和源,這是一種永恆的價值。在澳門的檔案文獻背後,隱藏着許多的文化底蘊和真實故事,有待我們共同挖掘。
我是楊開荊,謝謝大家!